化橘红的历史记载 历史沿革
化橘红的历史记载是怎样的,来简单看看从古到今的一些记录:
有关化橘红的文字记载,始见于1675年《广东通志》[1]。
其在高州府药之属类别下有如下记载:“粵中虽称沃壤,然风土浅薄赋质柔脆,人物同之,至于灵奇珍异,物亦独擅其美者,若......化州之橘红,增城之荔枝,琼南之香犀、象贝。”
1748年的《化州志》[2]中,化州药属收载42味中药的最后一味是化橘红,并指出“化州惟橘红最为佳品”。
1765年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中已将化橘红单独立目正式与历史上的橘皮、橘红相区分。
1834年《化州志》[3]卷二记载:“(化橘红)其实非橘,皮厚肉酸,不中食。其皮釐为五片七片,治痰症如神,每片真者可直一金。化州橘红赝者多而真者难得,今广东柑橘橙柚之皮皆充。”
《中国药典》(1963年版)“橘红”条下收载橘类橘红和柚类橘红,其中柚类橘红包括毛橘红(化州柚)和光橘红(柚)。
1977年版药典首次建立“化橘红”项,亦包括化州柚和柚两个植物来源。
1985年版及以后各版药典中化橘红均包括毛橘红(化州柚)和光橘红(柚)两个品种。
这就是化橘红的历史记载。
相关参考:
[1]〔清〕金光祖.广东通志(30卷)[M].康熙十四年(1675年).
[2]〔清〕杨芬.化州志(10卷)[M].乾隆十三年(1748年).
[3]〔清〕黄锡宝.化州志(11卷首1卷)[M].道光十四年(1827年).
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药学部 朱小珍主管中药师
未经书面许可,严禁转载复制摘编,违者必究。本站关于功效的内容来自于互联网,科普内容不能作为治疗依据。内容仅供参考。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